認識元智

About YZU

歷史沿革

1989

遠東集團創辦人創設「元智工學院」

1989

1997

改名「元智大學」

2022

第一所全面 雙語教學大學

2022

2003

第一所 國家品質獎大學

2005 - 2007

全國12所頂尖大學之一

2005 - 2007

2005 - 2017

教學卓越&頂尖研究雙項獎勵

  • 教學卓越 (2005-2017)

  • 燃料電池&通訊科技 (2005-2010)

  • 大數據與數位匯流 (2014-2017)

2011

  • 全球第一所 ISO 50001能源管理 國際驗證大學

  • 經濟部能源局 節能標竿傑出獎

2011

2012

通過 AACSB認證

2018

高教深耕計畫 持續獎勵

2018

2019

  • 教育部第二週期大學校務評鑑各項目皆獲通過

  • 自辦系所/通識品質保證認定經教育部認可通過

  • 史丹福長壽中心銀髮設計競賽,與史丹福共同躋身前三名

2020

  • 通過IEET國際工程教育持續認證

  • 獲科技部無人機創新大獎,寫下「氫能無人機來回龜山島」創舉

2020

2021

  • 醫學研究所碩士班核定增設,自110學年度起招生

  • Cheers 雜誌五連霸 3千大企業經理人心中私校EMBA No.1

2022

  • Cheers 雜誌「大學辦學績效成長 Top 20」

  • 遠見雜誌 x 104人力銀行

    -五大學群起薪最佳大學:工程、電通、資訊、管理全國Top 10

    -全台熱門研究所起薪排名:管理私校#1,資訊、工程私校#2

  • 通過AACSB國際商管教育持續認證至2026

2022

2023

  • 經濟部節能標竿獎金獎

  •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

  • 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 獲教育部雙語化學習計畫三個重點培育學院

2024

  • 護理系核准設立

  • 世界最佳年輕大學排名名列全國無醫學院私立大學第1名

  • 非醫科大學資金唯一百億之一般私校

2024


元智從1989年獲准立案招生起的10年,可區分為工學院時期(78~81學年度)、大學準備時期(82~85學年度),以及大學發展時期(86~87學年度)等3個時期。在王國明校長帶領下,創校初期以成為國內一流工學院為努力目標,進而致力於建置一所大學所需要的必備條件,於1997年8月1日正式升格,且於1998年及1999年更分別獲遠見雜誌評選為「未來十年最具發展潛力大學」及「私校學術聲望排名」、「企圖心最強」、「進步最多」3項第1名大學,校務推動的特色包含完善的整體性校務規劃、重視專業諮議、嚴謹的師資晉用、系統化的教學品保體系、強調學生輔導、全面性的激勵制度,以及素質高且表現優異的職技同仁等。

1999年至2005年飛躍2000千禧年之際,在詹世弘校長引領下,推動第2個10年三大任務,第1是致力培育具國際觀的公民、第2是成為在特定研發領域中受到國內外肯定的大學、第3是建構一個提供終身學習機會的大學。2003年元智獲得行政院第14屆「國家品質獎」,成為全國第1所獲得品質最高殊榮之大學,2004年更被香港明報月刊稱譽為「臺灣高等教育界中的傳奇」,2005年5月則獲選為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全國13所獎助大學之一。

2005年至2012年在彭宗平校長帶領下,身處臺灣高教的多元變革時期,期許以全新的視野與大格局的思考,以「蛻變」、「差異化」「國際化」為校務發展策略主軸,強調「彈性」、「創新」、「品質」,積極朝向「人文化、國際化、資訊化、實務化、適域化之新大學典範」願景邁進。2005年10月元智躋身為教育部5年5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12所頂尖大學之林;,唯經過兩年努力後於爭取頂尖大學計畫延續之際,卻因政策因素失利,自2008年起改為重點補助學校,獲教育部補助「燃料電池頂尖研究中心」,發展助燃料電池研究領域。元智虛心檢討,並在2009年創校邁入20週年之際提出Vision 20策略發展計畫,期望元智在20年後能成為具國際聲望的雙語大學及應用導向研究型大學,擁有創新、多元、和諧的校園氣氛,提供高品質、國際化的教育;並以優秀人才培養、雙語大學建構、應用導向研究、優質校園文化為策略主軸,希望以重整、前瞻的精神,以元智20歲的豪情壯志,為下一個20年勾劃更美好的藍圖與前景。

2012年至2015年張進福校長任內,延續Vision 20校務發展計畫外,並積極在追求教學卓越、拓展研究能量、強化招生策略等校務重點上持續深耕,期能為元智的教研卓越再創高峰。元智的教學卓越計畫,擴展至以「全球流通」(Global Mobility)為核心概念,期能建立自主學習、產學橋接、卓越養成、國際視野之學用合一雙語大學,為國家社會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實踐行動的優秀人才;並配合國家重點計畫,結合本校在雲端產業、綠能產業、專業實習等重點項目,使人才培育更切合國家社會發展之需要。於103年3月以「大數據與數位匯流創新中心」獲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重點補助,再次重返頂尖大學計畫行列。

2015年7月張進福校長卸任,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由徐澤志教授代理校長職務,除延續與傳承前任校長治校重點,亦著手推動本校之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期提供客觀數據與證據,供校務決策與規劃參考。

2016年至2021年由吳志揚校長接任第五任校長,以「數位跨域(Digit+@YZU)」為主軸,帶領學校積極創新、特色拔尖。推動「新雙語(各學院英語專班+必修程式語言)」,及創新教學與智慧校園。在特色研發面向,透過四個校級研究中心,同時積極與政府、各級學校、企業及民間組織結盟合作,推動多項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擴大元智的社會影響力與能見度。

2022年2月起廖慶榮校長接任第六任校長,元智正值籌設醫護學院,朝全方位的綜合大學發展,治校理念包含:提升學校聲望與排名、培育國際跨域人才、延攬與留任優秀師資、建構國際化校園、與遠東集團充分合作,及加強與校友互動。

元智30多年來在高等教育界中,與資訊科技、臺灣經濟、全球局勢同步成長,一路走來,必須時時面對與承受政策的轉變與時代的衝擊,並非一帆風順。創立30餘年,元智在王國明校長、詹世弘校長、彭宗平校長、張進福校長、徐澤志代理校長、吳志揚校長、廖慶榮校長的引領下,經歷臺灣整體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走向民主化、自由化,以及國際化,也見證高等教育環境的改革與推展。整體而言,多年來的努力經營,元智大學辦學成效有目共睹,不只在大桃園地區綻放光彩,更在臺灣高等教育舞臺嶄露頭角。

組織架構

本校依據組織架構劃分各單位工作權責、逐級授權,且就授權範圍訂定「分層負責明細表」,作為各層級同仁處理業務之依據;另訂定「校長核決及授權簽核文件一覽表」,以區別校長核決或授權主管之權責,確保校務治理品質。分層負責明細表、校長核決及授權簽核文件一覽表均公告於秘書室網頁,且每年檢討修訂。

各單位依單位任務及各階段校務推動重點,規劃配置單位人力,並依工作職掌及權責劃分,結合年度預算推動各項工作。各單位主要職掌除明訂於本校組織規程中,單位同仁工作職掌均公告於單位網頁,以促進校內外溝通及跨單位合作。為落實學校任務與推動校務發展,組織架構分為學術/教學、研究及行政三大體系,詳述如下:

學術/教學體系

本校目前主校區設有工程、資訊、管理、人文社會、電機通訊五個學院;現有大學部16學系(含各學院英語學士班)、碩士班/學位學程17所、博士班/學位學程8所。109學年度起規劃醫護學院系所校區,籌設「元智大學新北分部」,110學年度已增設獨立之醫學研究所(碩士班) ,並經教育部核准自113學年度起增設護理學系,以培育醫療領域相關人才。

此外,設有跨學域之通識教學部(下設國際語言文化中心)、體育室與軍訓室;並於111學年度增設國際書院,整合各學院英語學士班,提供完整的跨域國際人才培育規劃;增設企業書院,提供單一企業客製化之企業學程及培育產業共通人才的產業學程,產學攜手共育永續人才。而為推動社會人士與校友之終身學習,本校早於86學年度即成立終身教育部;配合政府對外推動華語文政策、本校外籍生及鄰近工業區移工之華語學習需求,111學年度起於終身教育部下增設華語中心。

學術/各教學單位

工程學院

工程學院英語學士班

機械工程學系【學、碩(含在職專班)、博】

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學系【學、碩(含在職專班)、博】

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學、碩(含在職專班)、博】

生物科技與工程研究所【碩】

資訊學院

資訊學院英語學士班

資訊工程學系【學、碩(含在職專班)、博】

資訊管理學系【學、碩(含在職專班)、博】

資訊傳播學系【學、碩】

生物與醫學資訊碩士學位學程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學士班(含英語專班)

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

管理學院財務金融暨會計碩士班

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管理學院博士班

人文社會學院

人文社會學院英語學士班

應用外語學系【學、碩(含在職專班)】

中國語文學系【學、碩】

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學、碩(含在職專班)】

藝術與設計學系【學】

藝術與設計管理碩士班【碩】

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位學程

藝術中心

電機通訊學院

電機通訊學院英語學士班

電機工程學系(含括電機、通訊、光電、AI人工智慧等領域)【學、碩(含在職專班)、博】

醫護學院籌備處

醫學研究所【碩】

護理系【學】

研究體系

本校研究體系目前設有8個研究中心推展校級或院級特色領域研發,同時為推動產學合作與非屬研究性質目的,另設臻鼎科技-元智大學大數據聯合研發中心與管理才能發展與研究中心(隸屬管理學院)推動管理科學教育發展及產學交流。

校級或院級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 大數據與數位匯流創新中心

  • 人工智慧跨域創新應用中心

  • 智慧生產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 通訊研究中心

  • 綠色科技研究中心

  • 環境科技研究中心

  • 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

  • 創新創業中心

行政體系

設置6處、3室、1中心與其他學術單位,統籌全校之行政事務運作。

6處

教務處、學生事務處(含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總務處、研究發展處、圖書資訊服務處、全球事務處(含國際專修部)

3室

秘書室(含校務研究中心、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中心、公共事務暨校友服務中心)、人事室、會計室

1中心

環境保護暨安全衛生中心

其他

醫護學院籌備處

願景與策略

本校籌備之初,即以興辦1所高品質大學為目標。董事會於捐助章程中明述辦學理念為「研究高深學問,培養高級專業人才,期對國家建設有所貢獻」;組織規程第三條亦明訂「本校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且以創辦人徐有庠先生之立業精神「誠、勤、樸、慎」為本校校訓,教育理念於創校第2年組成教育理念制訂小組,確立為「卓越、務實、宏觀、圓融」。

因應各界對永續發展議題之重視與人才需求,經2022年校務發展委員會議、校務會議及董事會議審議通過修正為:秉持卓越、務實、宏觀、圓融之教育理念,以培養術德兼備、敬業樂群、關懷利他之人才,促進國家社會之永續發展。

112-116學年度整體校務發展計畫

為逐步實現本校「以創新教學、重點研究及社會關懷為特色,擁有多元、智慧及人文的永續校園,成為高度國際化的指標大學」之校務發展願景,經過歷時逾一年、近30次不同會議之討論、溝通、修正與審議,完成本期整體校務發展總目標、總指標、策略及行動方案之研訂。

學校定位

使命

願景

  • 教學與研究並進、重視永續發展與國際接軌之高等教育學府。

  • 紮根永續教育,培養學生跨域能力,成為社會與產業需求之人才,及終身樂學的世界公民。

  • 致力於學術與實務鏈結之特色領域研究,拓展國際交流,增進社會福祉與永續發展。

  • 營造全體成員得以創新學習、健康成長及適性揚才之優質校園文化。

  • 以創新教學、重點研究及社會關懷為特色,擁有多元、智慧及人文的永續校園,成為高度國際化的指標大學。

行動方案

為達成整體校務發展總目標,本校評估內外部環境分析資訊,完成SWOT-TOWS分析研訂13項校務發展總策略,由13項總策略規畫出22項行動方案,與年度計畫暨預算結合,每1~2年進行檢討與滾動修正,以落實執行。

面向-總目標

行動方案(統籌單位)

- 加值人才培育-

培養學生成為社會與產業需要且具優質素養的人才。

  • 強化適性選才(教務處)

  • 培育多元素養人才(教務處)

  • 跨域敘事自主永續(通識教學部)

  • 推動因應素養導向學習型態之創新教學模式(教務處)

  • 培育具備多元能力之企業愛用人才(教務處)

  • 完善教學品質保證與評量機制(教務處)

- 永續特色研發-

致力於跨域研究、扶植特色領域,引領產業淨零轉型。

  • 提升教師研發能量(研發處)

  • 提升產學合作成果(研發處)

  • 推動研究中心執行多元任務(研發處)

  • 強化特色領域發展策略及各階段成果目標(研發處)

  • 鼓勵終身學習,推動永續生活圈(終身教育部)

- 深化國際鏈結-

提升師生全球移動力,拓展國際能見度,建構具國際聲譽之大學。

  • 強化境外招生(全球事務處)

  • 提升師生全球移動力(全球事務處)

  • 打造友善國際校園與國際化行政支援系統(全球事務處)

- 活力共融文化-

營造人文關懷與健康活力的友善校園文化。

  • 深化校務研究以精進自我評鑑(秘書室)

  • 推動智慧與淨零排碳之永續校園(資服處、總務處、環安衛)

  • 強化永續治理引領永續發展(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

  • 強化醫護人才培育及智慧醫療研發(醫護學院籌備處)

- 永續校園治理-

強化支援學校永續發展之人力與財務資源、綠色校園設施及校務營運制度。

  • 深化校務研究以精進自我評鑑(秘書室)

  • 推動智慧與淨零排碳之永續校園(資服處、總務處、環安衛)

  • 強化永續治理引領永續發展(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

  • 強化醫護人才培育及智慧醫療研發(醫護學院籌備處)

永續大學推動

● 永續推動與治理組織
永續辦公室

元智大學為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及有效整合、推動跨單位之永續發展工作,將永續發展融入教學、研究、服務、環境、治理各面向,並對外發揮社會影響力,本校依據組織規程第七條、第十二條規定,於111-2學期設置「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主任委員由校長擔任,且於秘書室下增設「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中心」,協助各工作小組之永續規劃、執行、追蹤與協調。

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中心含永續長1名(由副校長擔任)、中心主任1名及研究助理2名,派送該中心及秘書室相關業務同仁共4名參加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企業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班」,期透過80小時專業培訓課程,了解永續發展之推動趨勢與相關國際準則,以利規劃推動永續工作。

推動任務
  • 研議本校永續發展政策、目標與策略之制定或修正。

  • 審議本校永續發展行動計畫與執行成效。

  • 整合校內、外永續發展資源與跨單位工作團隊。

  • 促進本校教學、研究、服務鏈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創造永續發展之校園文化,強化教職員工生相關素養。

  • 推動本校與國內外組織之永續發展倡議。

  • 審定本校永續相關報告書。

  • 其他有關永續發展推動事項。

● 實踐永續發展架構

「以創新教學、重點研究及社會關懷為特色,擁有多元、智慧及人文的永續校園,成為高度國際化的指標大學」之發展願景,結合學校整體及相關專業領域優勢,建構本校「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實踐推動藍圖」,以「在地關懷.產業鏈結」為核心主軸,搭配社會、文化、經濟、環境四大面向永續影響力,善盡本校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並呼應SDGs之精神。為有效整合跨行政與學術單位之永續發展事務,除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中心,本校亦依業務需要成立跨單位之永續發展工作小組,並設置各單位永續窗口,以利永續相關業務推動。

Image
● 永續倡議
環境保護政策宣言

本校秉持「卓越、務實、宏觀、圓融」之宗旨,恪守法規,建立優質校園環境品質,全體教職員工生貫徹環保政策以達永續發展的目標,特訂定下列政策宣言:

  • 落實自主管理,符合應遵守之義務。

  • 推動節能減碳,積極預防事故汙染。

  • 能資源永續利用,落實節能減碳行動。

  • 強化溝通訓練,鼓勵內外全員參與。

Image
落實能源政策

「元智大學基於社會之責任及永續經營之目標,全體師生共同推動國際標準之能源管理系統。」我們承諾:

  •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持續改善能源績效。

  • 遵守能源相關法規,優先採購節能產品。

  • 審查能源目標標的,確保資訊資源取得。

  • 落實能源管理系統,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 強化綠色大學意像,建構永續校園生活。

Image
Image

桃園市中壢區遠東路 135 號六館14樓 61401R
Tel:(03)463-8800 #2034、2038 | E-mail:csdusr@saturn.yz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