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金   獎

鳳頭蒼鷹

廖晨宇|校門口 攝

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形態特徵:鳳頭蒼鷹的體長介於37—48公分之間,體重介於224—450公克之間,翼展 65—85公分之間,是一種中型體形猛禽。外觀上,鳳頭蒼鷹頭上為偏黑色的短冠羽,但垂下時不太明顯,僅緊張時才豎起而變得明顯,是唯一具有冠羽的鷹屬成員。胸部紅棕色,有黑色條紋,腹部主體白色並帶有橙至棕色的條紋。翅膀外側的覆羽以褐色為主,而內側的羽毛為白色帶深色條紋
特性:在台灣是唯一能在都市綠地上繁衍生息的日行性猛禽。其食性相當廣泛,包含小型哺乳類、鳥類、蛙類及爬蟲類等。繁殖期依各地氣候不同有些差距,通常在12月至5月間進行繁殖。喜歡築巢於樹冠層,通常一次會生兩顆卵,孵化後由雌性負責育幼,雄性負責捕食及守衛。意外地發現這隻猛禽,那雙尖銳的神情,嚇得我也不敢輕舉妄動。

Image

銀   獎

紅嘴黑鵯

戴登富|戲綠溏 攝

巧遇鳥群於池塘戲水,其實我也不知道他在戲水還是抓魚。

Image

銅 獎

寬腹螳螂

陳仕濬|元智五館 攝

體長 50 - 70 mm,體色綠色、黃褐色或黑褐色等多型,頭部三角型,前胸背板寬長,一般腹部寬大,大多數個體翅背兩側各有一枚醒目的白色斑點,前足腿節外緣有3枚米黃色突起,腹面胸、腹間顏色近似不具褐色分布,若蟲中、後足腿節末端及節間有明顯的褐色斑,斑型變異較多。雌雄斑型近似,一般雄蟲較小,尾毛4根,腹部8節,雌蟲體型和腹部都寬大,尾毛只見2根,腹部末2節癒合成外凸狀。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Image

優   作

Image

黑冠麻鷺

黃玉綺|校門口 攝

黑冠麻鷺有大笨鳥之稱,緣由是因為其走路時緩慢笨拙的模樣相當呆萌,很想跟牠說:「你明明就會飛啊」。黑冠麻鷺在近年族群快速擴張,無論是公園、校園時常都可以見到牠們的身影,在元智校內與牠們相遇的次數早已經無法計數了。黑冠麻鷺的外型就像是綁了一個辮子頭,隨著風吹拂擺動的樣子特別有趣,在找尋獵物時,牠們銳利的眼神,加上脖子伸長、扭動的模樣會讓人覺得毫無殺傷力,但在一瞬間,牠們又可以從土裡將整隻蚯蚓豪不猶豫的拉出來,吃下肚。

Image

綠繡眼

林欣儒|校門口 攝

綠繡眼常以成群出現,時常可以看到牠們一同穿越樹叢、相互理毛的畫面。本次拍攝時目擊了近20隻的綠繡眼,同時發出叫聲的場景非常吵雜也有趣,拍攝當下這兩隻綠繡眼正在互相理毛,在寒冷的冬天,窩在一起的畫面相當溫馨也可愛,不知道牠們是不是一對恩愛的情侶。

Image

黑冠麻鷺

林俞君|元智五館 攝

黑冠麻鷺是夜行性鳥類,以獨特的外觀著稱。擁有黑色冠狀、黃色嘴巴,身形修長,翅膀飾有黑色斑點。常栖息於亞洲濕地,以魚蝦昆蟲為食。其優雅飛行和高聳站姿使其成為人們喜愛的觀鳥對象。在文化上,黑冠麻鷺象徵幸運與和平,被視為自由自在的代表,常出現於各種藝術作品中。黑冠麻鷺遇驚擾時常佇立不動,伸長並扭動頸部或豎起冠羽。

Image

薄翅蜻蜓

黃威誠|元智五館 攝

薄翅蜻蜓屬於蜻蜓科,體長約4.5~5公分,雄蟲複眼上褐下灰黑,頭額至上唇黃色或橙紅色,胸部黃褐色,側視不具斑紋,腹背黃褐色,腹背中央有一列不明顯的黑斑,末端8-10節黑斑較大,攫握器黑色尖細,翅膀透明,翅痣黃褐色至紅褐色。雌蟲近似雄蟲, 體色較暗,尾毛較短但從外觀不容易分辨雌雄。
主要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分布廣且具領域性,常見於草原、溪流、水田等水域高空飛翔,飛行快速,為常見的種類。

Image

黑冠麻鷺

石毅海|元智五館 攝

黑冠麻鷺又名黑冠鳽或黑冠虎斑鳽,臺灣話俗稱山暗光,是中型的鷺科鳥類,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南亞及東亞南部,是夜行性鳥類,白天常棲息於樹上或地面植被中,但也會在晨昏單獨、緩慢地於水邊、田野覓食。
那時天色已經夕陽西斜了,我從三館準備走到圖書館,突然在人行道上發現黑冠麻鷺。牠慵懶地四處走動,偶爾低頭覓食,那喙緣時不時的在地面敲轉,似乎早已習慣學子教職員從身旁走過,面對我相機的捕捉亦沒有閃躲,片刻後,天空慢慢轉暗,牠吃飽喝足,展開翅膀,滿足地飛走了。而我,也在這場生態盎然的攝影中,滿載而歸。

入   選

Image

黃頭鷺

莊賀傑|元智三館 攝

黃頭鷺為大型夏候鳥,棲息紅樹林、蘆葦及灌叢區。雄雌鳥會共同孵卵、育雛,擅長站在牛背或耕耘機上捕食翻土時受露出的昆蟲。慣以快走、小跑、跳躍、飛起啄食等多樣方式捕食,繁殖季會發出嘈雜叫聲護領地。
在某一天的下午,上完課要回家經過了三館旁的櫻花巷,在綠色的草地搭配著紅色裝置藝術呼有一隻白色的黃頭鷺飛來吸引我的注意,於是拿起我的相機,調整好光圈後按下了快門,喀擦一聲,拍了許多張,而我選擇這一張的原因是在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上,剛好有陰影在背景穿呈現了黑色,剛好凸顯了白色亮麗,象徵著鶴立雞群的獨特風格。

Image

青鳳蝶

沈厚成|元智七館 攝

青鳳蝶屬於鳳蝶科,也叫做青帶鳳蝶、青條鳳蝶、藍帶青鳳蝶等。它的翅膀底色是黑色,中央有一列半透明的青色或藍色帶紋,後翅外緣還有一列同色的弧形短紋,雄蝶和雌蝶的斑紋顏色相同。幼蟲的寄主植物主要是樟科的樹木,如樟樹、香桂等,因此可研判發現地點附近有適合的棲息樹種。

Image

黑冠麻鷺

朱家芸|元智三館 攝

黑冠麻鷺,頭上戴著像戴帽子一樣的黑冠,也被稱為大笨鳥,夜行性鳥類,白天常棲息於樹上或地面,但也會在晨昏緩慢地於水邊、田野覓食。以蚯蚓為主食,也捕食昆蟲、小魚,遇驚擾時常佇立不動,伸長並扭動頸部或豎起冠羽。

Image

東南亞小蜜蜂

黃宣穎|健康休閒中心 攝

春季是小蜜蜂的分封期,民眾比較容易看見小蜜蜂的蹤跡,小蜜蜂目前主要分佈在中南部,目前已知小蜜蜂體內病原及外寄生蟲有畸翅病毒、黑王台病毒、微孢子蟲、螺旋菌質體及欣氏真瓦蟎。蜜蜂病毒會透過外寄生蟲,如蜂蟹蟎、採集蜂之間資源的搶奪以及訪花行為來傳播。欣氏真瓦蟎與常見的蜂蟹蟎有著類似的生物特性,雌蟎會藉由攜播 (phoresy) 方式,散佈在成年蜜蜂的體上,並通過吸食其血淋巴來獲取所需的營養,於寄主蜂群中越冬。科學證據顯示此蟎可以在西洋蜜蜂和東洋蜜蜂上存活,代表寄生性蟎對異種寄主有交叉侵染的能力。目前確認入侵臺灣之小蜜蜂族群帶有許多風險,包括擴散極為迅速、媒介西洋蜜蜂的有害病原微生物與寄生蟲、競爭蜜源與棲地以及可能帶來社會經濟的損失。

評審肯定獎

Image

赤腹松鼠

黃玉綺|校門口 攝

臺灣總共有3種松鼠,其中在平地最為常見的就是赤腹松鼠了。幸運的是我似乎成功找到了元智大學的松鼠大本營,在門口左側停車場的一棵大樹上,上面有4-5隻赤腹松鼠,其中更湊巧看到一隻赤腹松鼠正用嘴巴不停來回穿梭搬運巢材,看來牠們正準備即將到來的冬天蓋一個溫暖的家。

Image

綠鳩

林欣儒|校門口 攝

這是我第一次目擊到綠鳩,當時牠停棲在雀榕上開心吃著果實,儘管周邊有紅嘴黑鵯、白頭翁與綠繡眼的干擾,牠都維持一副淡定穩重的態度。有別於其他鳩鴿科的鳥種,鮮豔的淺綠色讓我過目不忘。

Image

黑端豹斑蝶幼蟲

陳仕濬|元智二館 攝

體色黑色,體背具紅色背中線,體表有紅色棘刺,端部黑色,以箭葉堇菜、台北堇菜等為食

Image

翠鳥

黃玉綺|戲綠溏 攝

翠鳥雖然體型小,但藍橘色的配色,加上明顯的鳥喙,使得牠格外的顯眼。翠鳥常見於水邊,在捕捉獵物時會俯衝進水中捕捉小魚,因此又有魚狗的別稱,細長的鳥喙除了可以幫助牠捕捉獵物,也有助於減少其在衝向水面時,必須面對水面更大阻力的影響,日本的新幹線便是仿照了翠鳥鳥喙的外型,以解決列車在快速進入隧道時,壓力差改變時可能對於乘客的不適。本次是在元智大學戲綠塘周邊發現這隻翠鳥,戲綠塘作為校區內唯一一處水域環境,偶爾可以發現一些特殊的水鳥,是賞鳥時值得一去的地方。

Image

紅嘴黑鵯

廖晨宇|校門口 攝

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形態特徵:紅嘴黑鵯身長約24至25公分,有長尾巴,身體羽毛則依各亞種從灰黑色到黑色皆有,而指名亞種的頭部甚至為白色,嘴喙和腳為紅色且頭部有黑色鬆冠羽。分佈:是雀行目鵯科的一種鳥類,分布範圍主要在東洋界的大陸地區,西起喜馬拉雅山脈西緣,經中國南方廣大地區,東迄台灣,南抵中南半島南部。在廣大的地區中有數種亞種,大部份是身體羽色的差異。可發現於闊葉林和耕地區,築巢於樹木或灌木,一鳥窩有2至4個蛋。象徵:在台灣地區,一些原住民文化認為紅嘴黑鵯為神聖且不可侵犯的,並且同樣解釋了紅嘴黑鵯羽色烏黑、紅嘴、紅腳模樣的由來。泰雅族流傳神鳥犧牲自己撲滅了森林大火。第一次看到這種鳥,非常興奮,黑色的外貌,紅紅的嘴與小腳,還有那蓬鬆的頭,令人感到喜歡。

Image

桃園市中壢區遠東路 135 號六館14樓 61401R
Tel:(03)463-8800 #2034、2038 | E-mail:csdusr@saturn.yz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