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外社會影響力
本校積極致力於擴大校內行政及教學層面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力,以實現更廣泛的社會責任。為達成這一目標,學校鼓勵各行政單位及教學單位推動多元的社會責任方案,主要分為「人才培育」、「在地關懷」、「產業鏈結」、「健康福祉」及「永續環境」五大面向呈現。
人才培育:當前社會仍存在教育不均等的問題,尤其是弱勢族群、失能家庭、偏鄉青年,由於資源不均分配,面臨較大的學習困難。這不僅損害了個體的發展機會,也加劇了社會不公平現象。同時,台灣需要更多具備永續觀念的人才,以應對全球永續發展的挑戰。本校透過深化教育輔助、技能輔導和資源串接,為弱勢族群提供更平等的學習機會。同時,校園人才培育應規劃永續相關課程,強調終身學習觀念,培養更多永續領域的專業人才。這不僅有助於解決教育不均等問題,還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永續視野的領袖。
在地關懷:城鄉發展不均,地方社區面臨著人文發展和治理方面的種種困境。這種不均衡的發展不僅使城鄉差距擴大,也影響了地方社區的永續發展。本校整合政府、產業和地方社區,推動人文發展和跨域治理。提倡產業創新、文化創意和城鄉再生,同時提供具體的發展願景,如人文關懷、特色產業、青年返鄉等,以重塑鄉村經濟和文化動能。這不僅有助於解決地方發展困境,還能實現城鄉共榮。
產業鏈結:全球市場不穩定對台灣中小企業造成了挑戰,而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的支柱。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成為當務之急。本校透過和產業合作,盤點產業需求和技術缺口,推動技術協同開發和商業化移轉,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競爭力,成為產業的「隱形冠軍」。同時,結合在地產業需求,促成關鍵技術開發,帶動產業升級,提升就業人口。
健康福祉:社會面臨長期照護、弱勢照顧、健康促進、食品安全、性別友善及公共安全等議題,這些議題需要綜合性的解決方案,特別是面對人口老齡化和健康議題的嚴重性。透過與政府及機構合作,以科技創新為工具,針對民眾的健康保健及安全保護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本校致力於打造具有應急應變的防災校園,降低校園及鄰近社區的公共安全威脅之風險;成為整合在地照護需求和專業人才的平台,推動長期照護系統和專業人才的培養;透過科技的應用與辦理各項強身健體之活動,強化弱勢群體的福祉,使大學成為促進社會福祉的推動者。
永續環境:全球環境面臨氣候變遷、環境汙染等問題,這對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永續性造成了重大挑戰。台灣作為一個工業化社會,也面臨著資源消耗和環境壓力。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本校積極推動節能、節水、減廢、循環經濟等做法,並以低碳、永續、生態和環保原則為基準,建立綠色校園環境。此外,與地方政府、企業等合作,共同致力於地方環境再造,推動環保教育,以實現永續環境的共生共榮。